春捂秋冻,不容小视
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。这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,其意思在于劝导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,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,适当地捂一点或洞一点,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。春捂秋冻,不容小视。现在,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“春捂秋冻”的深意。
所谓“春捂”就是说到了春季,气温刚转暖,不要过早脱掉棉衣。春天乍暖还寒,冷暖气流你来我往,气压也不稳定,有时早上红日冉冉,中午艳阳高照,晚上却寒潮袭来。王安石的一首诗把春天的气候说得十分形象:“春日春风有时好,春日春风有时恶。不得春风花不开,花开又被风吹落。”可见,春天的气候是何等多变。此时。人的机体经过一个寒冷冬季之后,在御寒棉衣的保护下,血管处于收缩状态,整个血液循环相对缓慢,体温调节系统的功能降低,抗病的能力因而也比较低了。所以,如果春天忙于减衣,穿单薄了,遇到天气变化或倒春寒就容易受凉,引起感冒等疾病。俗话还说“四月八,冻死鸭”。春天气候变化大,忽冷忽热,脱衣过多就不能适应,所以还是捂着点好。
“春捂”,你尤其要记得捂住下半身,穿衣时注意下厚上薄。专家介绍,人体的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,易受风寒侵袭,故寒多自下而生,因此春季穿衣应注意“下厚上薄”。春天一到,许多时尚女子,纷纷脱去了厚重的冬衣,换上了绚丽的春装,甚至已经穿上了凉鞋。这也是许多女性在春天容易受寒、冻伤关节的重要原因。所以,春捂秋冻,你尤其要注意“下厚上薄”。
所谓“秋冬”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,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。适宜的凉爽刺激,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,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,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,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,增加产热,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。
“秋冬”的依据何在呢?秋天大气肃杀,炎热的夏天过去,气温开始转凉,大自然的气是向内、向下的回收(秋收),为东藏做好准备。适宜的凉爽刺激,能使人的毛孔更好地闭合,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,以中医来说也就是更有利于冬天的“收藏”。毛孔的闭合性更好,体内的积热就越多,对于冬天的严寒就更能适应。季节刚开始转换时,气温尚不稳定,暑热尚未退进,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,一旦气温回升,人体的毛孔张开,出汗着风,很容易伤风感冒。如果一凉就增衣,人体毛孔的密闭性不好,阳气向外发泄,也不利于收。把人体这种顺应自然的身体机能打乱了,人就易生病。当然,在“秋冻”之时,有两点你需要加以注意:
1.“秋冻”应因人而异。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,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该秋冻,相反还应注意保暖,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,以免旧病复发影响身体健康。那些身体调节功能已较差的年老体衰者、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和那些长期生病。弱不禁风的人则是不宜“秋冻”的。此外有支气管病、哮喘病、冠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“秋冻”的。因为这种人一旦着凉、感冒就很容易旧病复发或使病情加重。
2.“秋冻”应看“天时”。当天气变化比较平缓时,少穿点衣服,使身体略感凉意,但不感觉寒冷,是可以的。但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,造成气温急剧下降时,还一味的追求“秋冻”而不及时、适当地增衣保暖,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,反而会招灾惹祸,感冒和某些呼吸道疾病就会“不请自来”。
“春捂秋冻”是我国传统医学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。在这些气候条件突变的季节,掌握“春捂秋冻”可以帮你有效调节身体机能,适应气候变化并强身健体。此外,在季节转换之际,你还应该注意加强体育锻炼,提高身体素质;保持良好、乐观的心态,避免元气外泄、耗气伤阴;并在饮食上减肥腻,少吃荤、多食新鲜蔬菜。这样一来,你便可以顺利度过敏感的气候转化期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