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衡阴阳,调节七情 更年期功血网
中医养生,讲究阴阳平衡,七情调摄。阴阳之说存在于人体各处,比如说,伸出手看一看,一个手背,一个手心。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,颜色一样吗?结构一样吗?不一样,这就是阴阳打上的烙印。我们肺的呼和吸,我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,我们细胞的同化和异化,也有阴阳。人体肌肉的的收缩和伸张,精神状态的兴奋和抑制,白天与黑夜循环的清醒和睡眠,都是阴阳给我们打上的烙印。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生之本,本于阴阳。”这段话是什么意思?是说阴阳存在于大自然之中,是天地间最大的道理,最大的规律,大自然之所以有千姿百态、丰富多彩的各种食物和生命,而事物之所以会产生、变化和消亡,皆因为它的本源和开端都是阴阳。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呢?“生之本,本于阴阳。”生命来源于阴阳,有了阴阳才有生命,没有阴阳就没有生命。
实际上,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,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。其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在于阴阳双方的升降交感、氤氲合作,而阴阳二气升降交感的内在机制是阴阳双方的互藏互寓、对立相摩。人体的生命过程中,气的升降运动,血液的循环,物质与能量的代谢,精与气的转化,都是时刻不停顿的。整个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,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处于运动变化之中。但这种不停地运动变化必须有一种自控机制,以使其自律而不至于过度运动或过于静止。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,只有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才有可能。同样由于人体内的阴阳二气的对立互根,相互作用和消长转化,维系了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。所以平衡阴阳就至关重要。
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。阴阳平衡了人才能健康、有神;阴阳失衡则人就会患病、早衰、甚则死亡。因此养生的宗旨是维系生命的阴阳平衡。其具体体现为能吃、能睡、气色好,心情愉悦,精神饱满、应急能力强,对不良情况适应能力好、耐受疲劳强,抵抗一般疾病能力好。
另外,虽然现在人们相当重视养生,在吃穿不愁的情况下,人们追求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。但是,在养生方面,大多数人主要采用的是药实滋补、体育活动等两种方法,而“调情志”这一传统养生方法却受到了忽略。
情志即七情,就是人的七种情绪,指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。祖国医学在阐述疾病的成因时,把七情太过解释为人体发病的内因。怒伤肝,喜伤心,思伤脾,悲伤肺,恐伤肾。这就说明情绪不良会破坏机体的稳定和平衡,从而诱发疾病。七情太多不仅伤“形”,而且伤“神”。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《黄帝内经》指出:“七情致病,内伤脏腑,外伤气血。”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指出:“多思则神殆,多念则志散,多欲则志昏,多事则形劳,多语则气乏,多笑则脏伤,多愁则心摄,多乐则意溢,多喜则忘错昏乱,多怒则百脉不定,多好则专迷不理,多恶则憔悴无欢。此十二多不除,则应为失度,血气妄行,丧失之本也。”
情绪波动,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。因过度兴奋造成猝死,时常发生在中老年人之间。人过中年,全身的动脉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,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当然不会例外。如若心脏剧烈地跳动,必然增加能耗,心肌将会发生相对的供血不足,从而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,或心搏骤停,造成“乐极生悲”的悲剧。
现代医学研究证实,有许多病人在患病之前,往往经过情绪上的某种压力,持续的紧张和焦虑会造成心血管机能的紊乱,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。因此,传统医学中关于养心的理论和方法应受到一定的重视,多运用于实践中,可以促进现代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。
同时,我们自己也要注意自我情绪的调节,为了健康长寿,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,应采取“冷处理”的方法,对于喜事与悲事、兴奋与气氛、顺境与逆境、快乐与痛苦等,都应一视同仁。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,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,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。另一方面,还可以利用精神转移来预防和摆脱情绪压力。在余怒未消时,可有意识的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,如看看电影、听听音乐、下棋、打球、散步等,可减弱不良心境,调节不良激情,使紧张情绪松弛下来。当情绪发作时,注意情绪的宣泄和升华,人体内潜伏着一种能量,须借助情绪发泄加以释放,否则积聚起来,有害心身健康。升华是对情绪的一种高水平的宣泄,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利的。
总之,正如民间那句俗语“心态好,病就少”所说,在生活中,我们要注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,通过稳定而又积极地情绪维护健康,让自己登上健康的快车。 更年期功血
|